阅读历史 |

第218章 李林甫贷款(2)(1 / 2)

加入书签

李林甫觉得,他得想一个法子出来,赢回他在李隆基心中的形象。

也可以冲淡朝堂上的血腥味,抚慰人心。

至于如何讨李隆基的欢心,李林甫还是很有心得的。

从他位列朝班以来,包括坐上相位九年以来,这一直是他最擅长的事。

李隆基上年纪了,得了所有老人的通病,只喜欢听到让他顺心的事,不喜欢听那些不爱听的话。同时,他也很在意自己的身后事,希望能在自己的晚年再立一些功德,能在百年后被奉为圣君,得一个与他的曾祖父李世民的“文”不相上下的谥号……

总的说起来,就是四个字,好大喜功。

但要寻一件让李隆基欢喜的“好大喜功”的事,也不容易,足够李林甫好好琢磨上一阵子了。

尤其眼下的帝国现状,李林甫再清楚不过了,就是一个烂摊子。

边疆上战事不断,传回来的捷报倒是不少,可实际上,国土不断沦丧,帝国在四疆的威信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国内,赋税越收越少,开支节节攀升,国库日渐枯竭,连朝中都渐渐起了些抱怨薪俸的声音,真不知道地方上已穷成什么样子了。也就是近两年的天气还算不错,蝗灾也消停了,要不然,保不准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就这样一个烂摊子,从哪里能寻一件让李隆基欢喜,而又能展示出自己能力的事呢?

李林甫苦思良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法子。

目前帝国的现状,能让李隆基高兴的事,找是肯定找不出来了……但是可以凭空创造出来啊。

时下正值夏粮收获季节,何不从各地抽调粮食出来,堆积在京畿附近的粮仓内,然后虚报粮食产量。如此,粮食丰收,必定能让李隆基龙颜大悦,也可以显示出自己治理的功绩。

能让李隆基高兴的事,就是天底下第一大事。

李林甫当即就将陈希烈、王鉷、萧炅等朝中附己的大员们邀至府中,把这个法子说了出来。

王鉷等人倒不反对李林甫用这种方式来搏李隆基高兴,毕竟李隆基高兴了,他们屁股下的位置也才能坐得踏实了。可问题在于,这个法子并不容易实行。

王鉷目前身兼户部侍郎、京兆府府尹、淮南道水陆转运使等职,最是了解赋税粮草一事,他把困难处一一给李林甫解释清楚。

首先,京畿附近共记有田地四万多顷,若要报丰收,亩产就不能低于两石。换言之,京畿各地的粮仓内得拿得出八百多万石粮食,才敢说是丰年。可京畿一带又是皇亲贵族们的庄园密布之地,实际用于耕种的田地只有几千顷之数,亩产更是比全国平均一石的产量还低。

八百万石粮食之数,京畿当地最多凑出七八十万,余下的都只有想办法从他处调集。

其次,转运艰难。王鉷拿他任转运使的淮南道举例,要把淮南的粮食调入京城,耗损十去其九,从淮南运出的粮食,运到京城时,只能剩下一斗,而且极耗时间,非有一年的时间,淮南的粮食入不了京城。所以不可能从远处调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