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4章 度支员外郎杨钊(1 / 2)

加入书签

度支内。

度支郎中牛敬道,度支员外郎杨钊。

另有主事二人,令史十六人,书令史三十三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杂役若干。

杨钊用了几天时间,熟悉了度支的职务。

四个字,量入为出。

再具体点说,掌支度国用、租赋少多之数,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路之利,每岁计其所出而支其所用。

若再说得具体点。

要统筹天下钱粮货物,分辨其远近、时月、众寡、好恶等,择其物之精且地之近者以供京师之需,物之固且地之远者以供军需;

要掌管天下钱粮的转运、征敛、送纳,根据水陆不同转运方式,核算行程并适时调整;

要处置和市、和籴事宜,量其贵贱,均天下之货,以利万民;

要审核、会计天下边军每岁所费,以计军资、粮仗之用,等等。

作用一个专业的财务人员,杨钊很难相信,仅仅不到五十名专事计算的度支部,能完成如此庞大而系统的工作。

事实是,度支内的差事远不像条令上写的那样复杂。毕竟此时的帝国,是人治、礼治,而非法治。

天下赋税、户口、色役,归户部处置。

全国各地汇入京城的金银、器具、粮食,分别归金部和仓部存储、处置。

落到度支手里,最重大的职责便是核准钱粮的支出,如何分配帝国内的粮食和财富。

可偏偏,户部侍郎是王鉷,户部郎中是王鉷的弟弟王銲,两兄弟把持户部多年,连户部尚书、素有名望的裴宽都奈何不得。

包括度支郎中牛敬道,他能坐上郎中之位,便是因为他老实听话,只要王銲递来一张白条,有时甚至连条子都没有,就是差人来递一句话,牛敬道就会恭恭敬敬地开具度支文书,供王銲去支配财物。

所以,度支做为帝国财政中最重要的一环,实际上已失去了功用。

但杨钊来了,带着李隆基的御赐宝剑来了。

王鉷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危机,他热情地招待了杨钊,甚至跑度支来了两次,亲自带杨钊熟悉本署事务。

期间他还暗示杨钊,他们已在韦坚案中配合过一次,以后在户部内的配合,也会像之前那样顺利。

对待上司的热情,杨钊客气应答,表示能再次在王鉷手下当差,他深感荣幸。

实际上,杨钊来度支的前几日里,也只是照常办公,人情往来,无任何出格之举。

度支内风平浪静,一切照旧。

可王鉷不知道的是,杨钊之所以没急着行动,是在等人。

从扶风到京城,不过三百里,全程官道,骑快马两个昼夜就到了。

两天后,王伦和袁大头到了京城。

谁不想用“自己人”办事呢,杨钊也不例外。

而且也算是兑现了他离开扶风时的诺言。

如今他升任度支员外郎,位列朝堂,还兼了西市计量使(李隆基为他加设的一个新使职),虽说不上发达,但也算在京城里站稳了脚跟,可以招揽自己的旧部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