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3章 树大招风(1 / 2)

加入书签

众人到了大门口观看,此时门口停了两辆马车,后面有不少骑着马匹的侍卫。

而马车之下站着俩人,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文士,旁边还有位年轻公子,只生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他穿一件雪白的直襟对花长袍,衣服的质感极好,腰束月白祥云纹的宽腰带,其上只挂了一块玉质极佳的墨玉,形状看似粗糙却古朴沉郁。

乌发用一根银丝带随意绑着,虽然没有什么玉簪束冠,也显得清风如月。

光光错愕,这不是贾岩贾琦父子嘛?

“贾叔叔?”

贾岩微微一笑,然后冲着韩得平施礼:“在下贾岩,这位想必就是韩大人了?”

光光出给韩得平介绍道:“爹,这就是我说过的那位王府幕僚,贾爷爷的侄儿,旁边的是他的儿子贾琦。”

韩得平忙还礼,虽然贾岩没有官职,可是宰相门前七品官,更何况他是一位亲王的心腹,自是不敢拖大。

相互见了礼以后,众人就都往里走,贾琦来到光光身边,笑着道:“光儿妹子。”

光光见贾岩和老爹都在前面走着,没人注意他们,就询问他:“贾琦哥哥,你们咋到我家来啦?难道是有什么事情啊?”

“嗯,是有点事情。”

贾琦点头,他看着光光的目光温柔无比。

光光并没有发现他的异常,反而是转动小脑袋思索,如果说贾琦过来游玩或者替贾御医送东西,那是不奇怪的。

怪就怪在贾岩竟然亲自来了,他做为镇北王的心腹,幕僚,除非是主子差遣,他应该不会擅自离开贺州府的才对,除非是他是得了镇北王的吩咐而来的。

进了客厅之后,由于光光与他们也都熟识,就没避开。

然后就有仆妇端来了庄园里时兴的水果,比如西瓜,葡萄,苹果梨之类的果子。

几人闲聊了一会儿,韩得平和光光又询问了贾御医的身体情况等,贾岩这才切入了正题。

“韩大人,您庄园里有现成的棉絮可卖?货源是充足的吗?”

韩得平点头,心里猜想着,这位贾文士难道是为了自家的棉花而来?

贾岩摸了摸自己的小胡子,笑的和煦:“这我们王爷镇守贺州,守备营有三万军兵驻扎,因为冬衣紧缺,所以想从你们庄园里进购一批棉衣。”

光光察觉出一丝不同寻常来,古代没有专门的军事后勤机关,军需供应分属户部、兵部、工部三个部管理。

军粮、军饷、军需应该是有朝廷分发的,可是为什么镇北王却要自己进购军需物资呢?

韩得平也呆了呆:“这……我们家产棉花不假,可是成衣生意是不做的。你们是不是找错了人呐?”

贾岩眯了眯眸子,他注视着韩得平,意味深长的“哦”了一声,尾音拖的特别长。

弄得韩得平一头雾水,这阴阳怪气的语调,是个神马意思?

光光这时才开口问道:“贾叔叔,既然王爷想要棉衣,那他有没有明示,怎么个价位购买呢?”

贾岩瞧了瞧小姑娘,笑了笑,然后比划了一个手势:“嗯,六分银。”

六分银也就是六百个铜钱,光光皱了眉,她在心里算了下,一套棉衣最起码得用三斤棉,就按照自家现在卖出去的价格算好了,也得二三百文钱。

而将士军兵的装束,外面是铠甲,里面的棉衣布料并不是劣等粗麻布,都是细棉所做,因为粗布不耐用易破,使用寿命短。

棉布价格并不低,做一套衣服也得三四百大钱,这么一合算,还有人工缝制,针线什么的,那做一套棉衣六百文钱肯定就是不够的。

光光疑惑不解的问道:“贾叔叔,咱们也不是外人,用不着一直兜圈子,你能不能告诉我们,王爷为什么突然要我们韩家来做棉衣,而且,这是个赔本买卖,怎么看我们家都不应该答应的啊。

我算了下,一整套细棉冬衣的成本最起码得八九百文,要是加上鞋子之类的那可就得一两多,你们这六百钱也太少了。”

就这还是自家棉花走平民路线,卖的并不贵的原因才八九百文,要是在以前,就是一两你都做不来一套加棉絮的棉袄棉裤。所以这也是封建社会路有冻死骨的原因之一,穿不暖,吃不饱,苛捐杂税太多。

贾岩赞赏的向光光投入了一个肯定的眼神:“你算的账是不错,可是你要懂得树大成林,林大招风,风大必催林的道理。你家的棉举国闻名,就是当今圣上都有所耳闻,他更是有意要钦点你韩家做棉絮特供使。”

韩得平虽然不明白这特供的含义,光光却是全身一震,这个所谓的特供,其实就是向皇宫或者朝廷上供东西。

会有采买司的官员过来跟你接洽,就相当于是把东西卖给了国家朝廷。

可是这个鸡肋的朝廷采买司,光光可是有了解的。

比如在后世里,她就知道唐代宫廷采购,一般采办员多由太监充任,一开始是克扣斤两,后来觉得真麻烦,干脆出动几百人沿街巡视,看中啥货,立马拿走,随便给点啥。

像白居易《卖炭翁》中就写的是宫市之恶,可怜的卖炭老头,1000多斤木炭,被几个凶恶采办员强买强卖,“半匹红绡一丈绫”就打发了。欺民强势,不等值交换,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打着朝廷官府的名字在强抢嘛?

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那么残暴昏聩的。

像明朝草根皇帝朱元璋,曾经人生苍凉,所触多是白眼。孙承泽《天府广记》中就曾记载,在洪武元年正月初八,老朱同志就发出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光禄寺采购货物时,需维护群众利益,从优给价,比民间交易价多出10文。比如猪肉、水果,假使市场价1斤是35文,光禄寺购买则需45文。

皇家采办支付手段较多。一是拨付现款,比如大明宝钞、金银。二是折科,就是以物易物,比如紧俏商品茶叶、盐、香料、象牙。

三是提供垄断商品凭证,比如盐引、茶引、药引、香料引。这些凭证用于专卖商品的提取和运销,商铺老板可以凭此提取实物出售,或者转手套现。

四是赐爵授官,就是老板供货商白送给皇家一定数额的货物,皇帝赏你不同等级的爵位、官衔。

而就光光所知的大盛朝这位启宗皇帝,似乎不是什么明君啊,从他继位以来,给老百姓不断加剧的苛捐杂税来看,他可能对自己的子民并没有多少爱护之心。

要是他钦点韩家上供棉絮,说不准还真的会一毛不拔,随便加封个虚衔表示恩赐呢!

见小丫头一双眼睛骨碌骨碌的转个不停,贾岩笑的像个老狐狸一样:“所以,在特供使和与王府合作之间,我想韩大人韩姑娘肯定会选择后者的。”

光光撇嘴,真是万恶的封建社会,什么国君天子,皇亲国戚,都是土匪强盗。

不过她也不得不向强权低头,她笑着询问:“贾叔叔,那是不是我们家给贺州守备营做了棉衣,就不用再去做那劳什子的特供使了?”

“那是自然,其他的事情,自有王爷应承。”

几人又详细的聊了一会儿,说罢了棉衣的事情,众人就又说起了闲话来。贾岩从怀中掏出书信来递给韩得平:“来,韩大人,这是我临行前叔父让我带给你的。”

“是贾御医的信?”韩得平高兴不已,对于救命恩人,他可是一直挂念着的。

他拆了信,却有些懵逼,他以前是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土里刨食的庄稼汉子,并不识字,后来做了官,孝延学字的时候他就跟着学了两天。

他实在是没有读书的天分,就到目前为止,认得的字都是数得过来的,而且,贾御医这封信还都比较生涩难懂,他就让闺女来读。

光光接了信,看了一遍以后眼神古怪的看了看对面坐着的贾岩父子。

见闺女发愣,韩得平催促:“闺女,你倒是读给我听听啊,上面写了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