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5章 山水才情(1 / 2)

加入书签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竹石》郑板桥

……

徐太傅一步一景,讲完掇山起源,再说回掇山技法。

徐太傅道:“掇山,按叠山立峰的造型可分为山峰、次峰、配峰、山脚。山峰为整个园林的最高峰。杜工部《假山.序》云:‘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

按掇山石料,可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山三种。土山以土为主,堆高坡、筑‘大山’。依山建亭,广植林木。树根固土,枝叶衬亭。人在亭中,亭在山间,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石山则以石筑山,立绝壁,筑‘孤山’。筑山石料多为湖石、黄石、英石、笋石、卵石。湖石筑山‘空灵中寓浑厚,婉转多姿而少做作’;黄石叠山则‘浑厚中见空灵,重拙有情而多转折’。

土石山以土石堆筑成山,既有土山层峦叠嶂的神韵,又有石山高耸入云的孤高。‘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惟片石数树而已’。

掇山,按景观可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十七种山景。

‘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是以散漫理之,可得佳境也。’”

说到这里,太傅停了下来,指着堂前庭院里的一个巨石道:“这就是厅山,正所谓:‘厅前掇山,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

厅堂之前叠造的假山,可把它像屏风一样立在堂前。讲究与树木的搭配映衬,或在山上种植垂坠下来的藤萝,营造幽深的意境。厅山要有玲珑的石趣,不要直挺挺地立在堂前。”

走近一看,一块海青色的漂亮巨石横卧在雕有海浪波纹的石座上。巨石上有武曌皇帝的题字:“宝图”。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像立在当院的一面屏风。

太傅道:“此石经自然风化,通体千孔百穴,形像灵芝,又像元宝,嶙峋瘦透,堪称奇石,是一块难得的做石山的好石头。隋炀帝细观此石,‘昂首而俯,足跋而敛,濯之色而青,叩之声而悦’,越看越喜欢。欲将此石搬回东都洛阳行宫收藏。然此石超重,无法起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