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1章 大唐财政报告(四)——隐患安禄山(1 / 2)

加入书签

如果再从转运条件上来对比,范阳镇的优势就更大了。

从陆路转运上来说,范阳镇背靠河东,除了太行山稍微造成了点运输障碍外,其余皆是平原大道相连。

同时,做为京杭大运河北端起点的范阳,又有更便利的、畅通的水路直接与南方相连,尤其是与帝国另一物产富饶地淮南道之间,水网交织,畅通无阻,可以将淮南道的粮食财物源源不断地运输进来。

本身就有东北道的物产托底,又可以将帝国最富裕的淮南和河东两道物质便捷地转运过来,他安禄山当然不用为粮草军饷发愁了。

再回过头来看陇右道。

远在帝国西境,它们所需的粮食物质,都是从其余各道耗尽精力运输进关中,再通过狭长艰险的九曲之地和河湟谷地转运而来,其中的耗费,高了范阳镇几十倍不止。

再有,平卢、范阳两镇面对的契丹和奚,尤其是契丹,刚刚兴起,还处于部落联盟时代,还远不是后来杀得中原王朝闻风丧胆的契丹。

它们对帝国的侵扰,都只是在开春之后,趁着中原粮食成熟时过来抢夺一番,抢完就赶紧跑,俗称“打谷草”,并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

当然也不具备攻城的实力。

所以它们对帝国和河北道当地经济民生秩序造成的破坏,远不能与强大的吐蕃相比。

将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便可能看出,并非是安禄山终于大唐国,更不是他精心打理,他之所以不像皇甫惟明那样向朝廷伸手要钱,不过是因为他已经从大唐国身上吸饱了血,不用再多此一举罢了。

杨钊不清楚,长于深宫、精通权术、又从未出过边塞的李隆基到底对地方和各边镇的实际情况知道多少,但从他盲目宠信安禄山看来,知道多少也无所谓了。

因为,安禄山完全不用向朝廷伸手,就能养活他的十几万大军,这非但不值得信任,反而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这说明,安禄山已经实现了财政独立,具备了对抗中央王朝的最核心的条件。

历来大将统兵在外,如何防范他造反?

将其妻儿亲族做为人质,圈养在京城?

这是极其愚笨的无奈之举。

老婆可以再娶,儿子可以再生。

唯有钱财和粮草,是生不出来的。

试想一下,一支十万大军,如果你切断了它的粮草,它能坚持几天?

十万人拿不到卖命钱,甚至吃不上饭,满腹怨气,他们的主将能睡得着觉?

所以,包括皇甫惟明在内的所有西北军镇的节帅们,是绝不敢对李隆基和朝廷有二心的,因为他们的军队全得靠朝廷来供养,一天都离不了。

而安禄山的情况恰恰相反。

然而,李隆基却偏偏信任了安禄山。

真是讽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