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7章 皇甫惟明和安禄山的“战功”(1 / 2)

加入书签

陇右镇,或又可以称为陇右道,是帝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

在皇甫惟明接任陇右节度使后,一反过往节度使保境安民的被动,主动率军出击。

今年,皇甫惟明更是率军多次与吐蕃军交锋,兵锋直至军事要塞石堡城,虽然最终未能如愿夺下石堡城,但也在大小遭遇战中重创吐蕃军,并俘虏了大量战俘。

范阳镇则在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安禄山的带领下发动“秋季攻势”,大败契丹、奚联军,并深入契丹境内,追击至土护真水一岸,俘获大量战利品后,得胜而归。

这两支集团军,一东一西,如同两击勾拳,将觊觎中原财富的蛮夷部落打得落荒而逃,彰显了帝国的煌煌武力。

消息传入京城,满城沸腾。

听闻他们会带着战利品入京,京城万民自然是翘首以盼……

不过,这些消息也就是拿来哄李隆基高兴的,顺便忽悠下京城内的百姓。

杨钊身处金吾卫,却提前知道了内情。

这些赫赫战功并不像它们表面上那样光鲜。

金吾卫内的不少武侯是轮戍进京的,他们都曾在边镇上从过军,亲身上过战场,那些方镇军队里的猫腻,自然也瞒不过他们。

金吾卫兵曹营里就有这么几个武侯,他们告诉杨钊,这些战功里的水分太大了。

先说范阳镇。

他们俘获了大量“战利品”,包括兽皮、鹿角、珍珠宝石、牛羊牲畜等等,可战俘却不足百人,这哪里像是打了一场大胜仗?

哪有打完仗后才俘虏几十个人的?

再加上,安禄山曾在战俘上闹过笑话。

因为契丹人和汉人的发型不一样,安禄山便想当然的认为,只需换个发型就行了。

于是他捕杀了大量汉人百姓,给他们的脑袋重新剃了遍头发,便拿来冒充契丹人。

结果自然是被人发现了。

毕竟汉人和契丹人的差别不只是在发型上,哪怕他们只剩下了一颗脑袋,也能被辨认出来。

这事闹得动静不小,满朝百官都知道,只是瞒住了宫里的李隆基。

安禄山出手阔绰,又十分会来事,在朝中的人缘极好。无论李林甫还是李适之,裴宽还是韦坚,都将他视为可以拉拢的力量,愿意为他说话,才联手把这件事给压了下来。

满朝百官,御史台那么多专事纠察的御史,竟无一人敢向李隆基上疏。

可在各边镇的军队、和京城禁军将士们的眼里,安禄山的名声却已经臭了。

因而一听到安禄山又要入京献“战利品”,不管朝中官员们怎么看待,反正金吾卫内的武侯们是不会相信的。

杨钊也不相信……

接下来,皇甫惟明送来的战俘也有问题。

据那些在陇右从过军的武侯们分析,自从武则天临朝称制后,疏于边防军事,强盛起来的吐蕃便一直在蚕食河湟一带的土地。直到如今,那里几乎全部归属了吐蕃。

也就是说,大唐要攻取石堡城,它的对手已不再是盘踞那里的大大小小的当地胡人部落,而是在吐蕃率领下的诸部落联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