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9章 开元二十五年的往事(1 / 2)

加入书签

其实,杨钊已经大概猜到信里的内容了。

因为杨贵妃口中提到了“往事”,一件李林甫写信向她提及的往事,说明李林甫和杨贵妃都参与了这件事,甚至在这件事里产生了一定的交集……

那么便只有可能是那一件事。

而且,从杨贵妃表现出来的态度来看,显然是对那件往事极力逃避,甚至有点恐惧……

也指向了那一件事。

再且,也只有那件事,才值得李林甫费力去写这封信,并让杨贵妃的亲信之人给到她手里……

那是九年前的往事。

开元二十五年。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三人披甲带剑,率领东宫侍卫冲入兴庆宫,扬言宫中有逆贼谋反,他们要进宫除贼。

李隆基听闻消息,大惊。

随即龙颜大怒,调集龙武军和金吾卫将其镇压。

随后,太子和鄂、光二王被废为庶人,囚禁在宫中。

李隆基怒气难解,在听信李林甫的谏言后,下令将太子与鄂、光二王赐死,同时还有大批亲信太子的官员被处死或流放蛮荒。

这便是“三庶人”之祸。

关于三庶人之祸的由来,已是众说纷纭,扑朔迷离,难辨其中真假,但其对帝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太子之位空了出来,帝国需要下一位储君。

围绕着储君之位,各位亲王们立即展开了新一轮角逐。

其中呼声最高的两位,是忠王李玙(后改名为李亨)和寿王李瑁。

李亨占了年长的优势。

他是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

李隆基的长子、郯王李琮因为狩猎伤了面部,只可惜这个时代还没有整容术,李琮面目受损,也就失去了九五至尊的威严,实际上退出了储君之争。

李隆基的二儿子便是刚刚被赐死的前太子李瑛。

再加上,李隆基只有过一位王皇后,而王皇后并无子嗣,所以年长的李亨便是事实上的嫡长子。

按照嫡长子继承的法统,李亨天然地成为下一任太子的最有力争夺者。

除此外,李亨是由王皇后抚养成人的,即便王皇后从来都得不到李隆基的宠幸,但这并不妨碍为李亨法统上的正当性再加上重重的砝码。

李亨同时还和李隆基宠信的宦官高力士交好,两人私下里以兄弟相称,这也是能他顺利继任太子的重要武器……

寿王李瑁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不具备法统上的优势。

同时,李瑁性格平和,与人不争不抢,又不通政事,几乎和宫中显宦、朝中重臣没有任何往来,更是远不及李亨。

但李瑁却有着一个最重要的优势,即,她的母亲是武惠妃,——在杨贵妃之前李隆基最宠幸的女人,帝国实际上的“皇后”。

而且,武惠妃也只有李瑁这一个儿子。

因而她倾尽了全力,竭尽全力,一定要把李瑁推上太子之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武惠妃不但要在李隆基面前百般讨好,想尽办法让李瑁在李隆基面前显露才能,还得在朝中寻觅一个能说得上话的重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