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1章 时代的遗憾(1 / 2)

加入书签

帝国用来管理西市的是两个机构是西市署和平准局。

这是两个归属在太府寺下的衙署,专职管理西市。

而太府寺主管的是赋税和土贡货物的接受、储藏与出给,在帝国的各类职能机构中,是一个标准的不受重视的清水衙门,能动用的权势很小。

下辖于太府寺的西市署自然更没有什么权势。

西市署里的长官叫西市令,不过一个从六品的官衔。副官叫西市丞,八品官衔。再往下的录事、典史、掌固等都是一些没有品衔的杂役。

单看里面的人员设置和官阶,和左右藏库里派设的仓库管理人员几乎没有两样。

也就是说,在朝廷眼里,西市不过是一个大型仓库罢了。

这便是西市在帝国统治者们心目中的定位。

尽管它如此繁华、昌盛,替帝国从西方卷来了大量财富。

西市署的在西市里的职能,基本也就是负责按时打开或关闭市门,平时再维持市集里的治安,若有奴婢或马牛牲畜等口马行里的交易,再出具一张官方认可的契约,等等。

换成现代经济管理学中的说法,帝国的西市署,履行了一些简单的监管职能,目的只在于维持秩序(不出什么乱子就好),而非从促进西市繁荣发展的角度去进行管理。

推而广之。

帝国在长安城内设立西市的初衷,也仅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给西边来的胡商们施舍一个可以交易到中原精美物品的地方,顺便彰显帝国的宽容和大度。

而不是把西市当做一个对外贸易的窗口,以此带动帝国内经济的增长和民生发展。

再用现代的术语来说,便是在帝国统治者看来,政治高于一切,经济仅仅是政治的附庸。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是时代的局限。

这是令人遗憾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清晰地认识到,经济才是一切的根本,政治应当为发展经济服务,军事行动又仅仅是为到达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行为……这才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必备条件。

杨钊顺便再回想了一下历史进程,心中的遗憾就越发强烈了。

在漫长的农业时代,留给中华民族来统领世界的窗口期,似乎也只有盛唐时期了。

在此之前,整个世界是被割裂开的,各个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几乎为零。

而在此之后,中原大地陷入了无休止地内卷当中,统治者们以家为国,想尽办法耗竭国力来维持个人和家族的权势;另一方面,西欧在渡过了中世纪的黑暗后,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抢先征服了世界,建立起它们领导下的全球新秩序。

哪怕中原后世也有明清这样的大一统王朝,但终究不复盛唐时代睥睨全球的国力,更失去了那种恢宏包容的气度……

一想到这些,杨钊甚至想抛弃那些给他带来遗憾的穿越者的记忆,就简简单单做个大唐子民,只享受眼下片刻的繁华和幸福。

便像是杨铆等人那样。

他们来西市小半个月,蜀锦铺子里没去过几次,整天地市集里溜达享乐。

杨铆喜欢去靴行,那里各式各样的靴子让他颇感兴趣,整日地在各个卖靴子的铺子里闲逛,几乎隔不了一天就会买一双回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