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章 隐瞒土地和赋税(1 / 2)

加入书签

杜甫已经惊得说不出话来。

其实他并不十分明白杨钊报出的那些数字意味着什么,也不明白县政财务对于地方上究竟有多大影响,但他想象到了那些无辜、勤劳而淳朴的百姓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画面……

这让他痛心不已。

良久,

他咬牙切齿道:“都是那些可恨的贪官污吏们!滥用公款,反倒把灾难转移到百姓身上。我恨不能上京面圣,请得尚方斩马剑,将他们一一正法,换天下庶人一方净土。”

“是啊,我原也有杜兄这样的念头。”

杨钊顺着杜甫的语气往下说,

“可我出入县衙内,见身边的同僚吃穿普通,虽偶尔也对百姓苛刻点,但远远称不上贪官污吏。比如我县录事李审,原也是科第出身,饱读诗书,每日只吃两顿青菜豆腐,问他为何不食荤食。他说,县内百姓有以粗糠为食者,他能吃上青菜豆腐,已是莫大的恩惠,哪里还敢奢求荤食?再如县内户曹帐史袁大头,主掌县内账簿多年,至今仍是一身粗布麻衣,家中只有一位老母、一位糟糠妻、一对儿女,勉强度日罢了……”

“这两位方不失为百姓父母官的本色,可敬可叹,改日一定亲去县衙拜访。”杜甫心心相惜后,随即有了疑惑,

“若如杨兄所言,县内官吏并不是贪官污吏,那为何扶风县的百姓会如此凄苦?”

“杜兄问得好!”这正是杨钊要引导杜甫问的问题。

他早有准备,回答道,“县内收不抵支,县政趋于崩坏,所以不管官员清廉也罢,贪腐也罢,都改变不了底层百姓率先被殃及的命运。”

杜甫略微明白了:“照杨兄说来,要想改变扶风百姓的生活现状,如今只剩下了一个法子,便是向朝廷申请减免赋税?”

“这个法子行不通。”

杨钊摇头否决后,耐心解释,

“朝廷是整个大唐的朝廷,不是扶风一县的朝廷。哪些地方可以申请赋税减免,是有明文规定的。凡遇水、旱、霜、蝗耗十之有四者,免租;桑麻尽者,免调;田耗十之六者,免租调;耗七者,课、役皆免;凡新附之户,春以三月免役,夏以六月免课,秋以九月课、役皆免,等等。

“扶风县既以风调雨顺,又能以何名目申请减免?

“我也曾在新都任过县尉,新都较扶风离京师长安更远,地方也更偏僻,人口更稀少……却依旧是年年上输三万赋税,从未减免过,也从未如扶风这般收不抵支过,为何?”

“为何?”杜甫不自觉地也问了出来。

杨钊所说的,他始终只能一知半解。

但他又隐约听出其中有大学问,或许便正是他一直想学到的济世之道,因而十分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杨钊并没有直接说出答案,反问了杜甫一个问题:“杜兄可知这玉溪园占去了扶风县多少土地?”

“这我也不太清楚,总该有个几百顷吧?”杜甫隐约明白了杨钊所指,“杨兄的意思是,因为玉溪园占了大量良田,故而导致县里上税无力,财政不支?”

话说出口后,杜甫又沉吟着摇了摇头:“不对啊,玉溪园虽然占去了很多土地,但也养了大量客农和佃户。我在关内时,几乎每年开春都会来玉溪园赏景,也从未听闻这里的佃户有过不满。况且,据我所知,玉溪园也在向县内正常纳税,并未拖欠赋税。”

这便是这个时代的问题所在,人们都只会从明面上看待土地问题,想当然的以为合乎情理,便没有问题,不会深入内部去细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