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章 忧国忧民(1 / 2)

加入书签

杨钊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对着杜甫多看了几眼。

杜甫三十岁出头,和自己年龄相仿,却面相显老,看起来比自己大了好几岁。

面容消瘦,眉头苦锁。

才三十出头就早早蓄起了长须,不过那长须也是稀疏得紧,寥寥几根孤独地飘荡着,倒和后世语文课本上的画像颇有神似之处……

难怪杨钊方才觉得他眼熟,原来是在课本里见过。

不过杜甫竟然和博陵崔氏有这层关系,倒是杨钊没想到的。

因为课本里,杜甫的诗总是凄苦悲惨的,老师讲述杜甫的身世遭遇时,也总强调他的生活如何悲凉,人生是如何的不得意……哪知他竟是妥妥的豪门子弟。

不过再一细想,也合情合理。

杜甫多次参加科考不第,却能做到工部员外郎这样的五品高官,凭的是什么?

要知道,杜甫被后世人尊为“诗圣”,但他生前的诗名并不显。

生活在锦绣盛世的大唐人,极度自恋、自豪的大唐人,狂放不羁的大唐人,怎么可能喜欢严整考究、还透着穷酸气的杜诗?

事实上,杜甫的名气要到了宋以后,伴随着文人士大夫家国情怀的提升,而慢慢提升起来的。

所以,杜甫想要入仕,只剩下举荐一条路了。

而要得人举荐,便要有非同常人的家世。

至于杜甫和崔氏的关系,杨钊至少知道有一句诗叫“崔九堂前几度闻”。

看来都是有出处的啊……

杜甫见杨钊赖着不走,又一个劲盯着他看,眉头锁定更紧了:

“你没见我正在写诗嘛?哪有工夫和你耽搁!算我求你了,你赶紧去干的你正事吧……若是你再这般无礼,休怪我叫人来赶你出去。”

有幸得见诗圣本尊,杨钊才不会轻易离开。

听杜甫说到诗……

杨钊知道该怎么和杜甫搭上话题了。

可问题随之而来,杜甫的诗他背了不少(不背能行吗?),但,其中哪一首是杜甫在三十岁以前写的呢?

杨钊开动大脑,开始回顾他的中学生涯……

还真让他想起了一首,不自觉地吟诵了出来: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愣了半晌,这才拿正眼瞧了杨钊:“你竟然听说过我的诗?”

“何止听过?”杨钊紧急转动大脑,“杜先生这首诗写的是豪气干云,气势万丈。杨三初闻之下便惊叹不已,深感大丈夫在世,也当有这番凌云壮志和远大抱负才是,只可惜未能亲耳听先生吟诵,深以为人生憾事,不曾想今日竟偶遇了先生,又怎能不感到畅怀!

“杜先生大才,请受杨三一拜。”

说完真的弯腰一拜。

“说了叫我杜甫便是,‘先生’二字,愧不敢当。”

杜甫连忙扶起了杨钊。

再看时,已有些知己之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