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301】陪葬女种田记29(5100)(2 / 2)

加入书签

翔子还做他的糕点,卖完之后就去摊位上帮忙,如此一来,他们两个人还能干的起来。

为了做糕点,翔子还在县城养了一头奶羊,每次回来奶羊都会带回来,去的时候再捎走,这样羊才不会被饿着。

至于鸡蛋他都是挨家挨户买的,因为喂鸡比喂羊麻烦,所以他压根儿就没考虑。

白荷现在已经彻底沉下心来做她的女大夫了,每天就是看病看孩子,教导柳儿和小芒,其他的心她说不操就不操,就凭这两个男人一个月学到的本事,足够他们折腾一整年不重花样。

她甚至将所需调料的名字和样子都通过绘图的方式交给了他们,能不能找得到,还得看他们的运气。

毕竟不是她所需要的东西,这个朝代就一定会有,她画给他们,也是想看看这个朝代有多少她认识的,她不认识的调料,甚至卫赢说了,下次会把粮店里面的调料全部买下来,拿回家让她自己挑选。

转眼到了三月中下旬,兄弟俩往返六次县城才总算将摆摊所需的东西搬到县城的家。

因为天逐渐热了起来,所以白荷就将自己做的豌豆粉、绿豆粉、红薯粉、土豆粉交给兄弟俩做凉粉。

做凉粉的教程可比做拉面简单多了,一学就会,关键是酱料得搭配好,要不然就不好吃。

除了凉粉外,还从家里运走了两袋麦子,崔家本来就有磨盘还有驴子,磨面粉是不成问题的,家里的大米不多,就没让他们带,虽然空间有吧,但是不好拿出来,所以就建议他们现买。

当然,除了这些,她还让他们带走了一坛子的酸豆角,一坛子的辣白菜,可以做为面摊上的免费小菜。

面好不好吃,全靠汤底和卤子,这两样要是做好了,就不愁没有顾客上门。

因为面摊要开张,所以兄弟俩整日在县城忙活开张前的一切事宜,等三月十八日的时候,正式开张前一天,一大家子都被接到了县城观摩。

招牌挂的是【白家面摊】,当时起名的时候,兄弟俩同时想到了这个名字,白荷觉得大可不必,可兄弟二人一致认为就该这么写,她也懒得和他们争这个,于是名字就这么被定了下来。

早上这边吃饭都喜欢喝点儿带汤的,所以白家的特色就是鸡汤馄饨,馄钝卖的人家多了,没啥稀罕的,但他们做馄钝的时候,还会拉面,尤其还是又细又劲道的手工拉面,将这面和馄钝放在一起,那就是馄饨面。

馄饨面有清淡的鸡汤原味,还有酸辣鲜香味儿,品上那一口热乎乎的汤,啊……真是绵软舒爽又带劲啊!

如今兄弟俩不仅能拉面,还能擀馄钝皮,一个擀皮一个包,还能兼顾着给顾客盛饭,记得请每个人都点了什么。

这馄钝有韭菜鸡蛋素馅的,还有猪肉大葱馅的,没有紫菜,白荷就用芝麻叶来替代,或者是自己腌制的小菜,只要能提鲜,顾客又觉得不违和,能接受就ok。

香菜和小香葱都是自己种的,包括崔家院子里也种了韭菜、香葱和香菜这几样蔬菜,一个是长得快,另外就是实在回不了家了,可以现摘,当然,也可以去早市上购买,这个得看时间。

虽说摆了摊儿,但兄弟俩也不是天天出摊,得看天,天气好了就出来摆摊,天气不好了就驾车回山里。

他们所租的铺子正好在药房旁边的角落里,还特意找人搭建了个简易的棚子,一收摊所有的东西都分批拉回家,距离县城住的地方,也就二十分钟的驴程,不算远,关键这街道还热闹。

早上鸡汤馄饨,晌午卖凉面凉皮,晚上就卖面,看情况,累了就不干,直接收摊回家,不累了就多留一会儿。

做饭用的水都是从药铺后院儿的井里面打的,每个月给人家交点儿水费,街道上就有下水口,每天下班前他们兄弟俩就会将现场打扫干净,绝对不会造的埋汰,让食客没有心劲儿吃。

开张三天,平均每天从早干到晚,大概能赚个几百文钱,听起来似乎不多,但一个月下来也是有八.九十来两银子呢,这么一算,是不是觉得这面摊的生意还不错?

却忽略了他们从早到晚付出的辛劳,厨师这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尤其还需要纯手工打造的面,这可是极其考验臂力和腰力的活计,时间长了很容易落下病根的。

但哪一行哪一业又简单了?别说古代不容易了,就是在现代,也是如此,自古以来,这挣钱就没有说容易的。

白荷带着孩子在县城待了三天,看他们都稳定下来之后,就租了一辆牛车把他们送回了青岗山。

回到山上之后,她就开始泡豆,准备制作酱以及酱油和醋。

醋是用糯米、小米、白米、高粱米四种米混合起来的,糯米她空间没有,是从县城特意买回来的。

四种米的比例都是一比一,先小火炒制变黄,晾凉,烧开水晾凉,找出无水无油的干净罐子,把米倒进去,再放和米比例是五比一的红糖,这个她空间就有现成的,直接拿来用就行。

随后凉白开倒入罐子里,倒入瓶口,再到入一定量的白醋作为引子,之后将罐子封起来。

罐子要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发酵期间,每隔两天给它打开盖子放一下气,她的罐子都是用木塞子盖住的,时间长里面有气体会膨胀,所以一定要换下气,大概一个月左右就能发酵成了。

因为醋的做法有太多种,她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而每一种做出来的味道都不尽相同,自然而然的,吃在嘴里的味道也不一样,她会变着法的试做,看看最后最被钟爱的是哪一种醋。

酱油的话就复杂多了,首先得选好大豆,挑出来残次品,之后浸泡一.夜,第二天捞出来上锅蒸,蒸到手指轻轻一捻就碎成粉的那个地步,捞出来摊开放凉,撒入从县城买回来的酱曲,酱曲是草绿色的,均匀涂抹在摊开的豆子上即可。

之后研磨小麦,不需要太细,倒入豆子里进行搅拌,让豆子外层包裹一层白色的粉浆,而后倒入纱布里再进行晾晒。

晚上要挪到通风阴凉的地方,让它自然发酵,长毛。

最后准备半缸搅拌开的盐水,将已经发酵好的大豆搓开,这个时候的豆子差不多是黄绿色的,一并倒入盐水里进行浸泡,搅拌,之后就是晒酱了,时不时的揭开盖子进行阳光的暴晒,也需要用铲子不停的上下搅拌,随着时间的发酵,颜色也会越来越黑,尤其是表层的颜色。

遇到刮风下雨要及时遮盖起来,避免雨淋。

期间要不停的翻动,暴晒,很辛苦,但最后大豆成了黑色的豆豉一样的颜色之后,就证明成功一半了。

陶缸里面放一个竹篮,酱料倒入竹篮外侧,之后倒入水,中间的篮子里就会控出来酱色的料,这批料不着急吃,舀出来倒入旁侧,让里里外外的酱料得以充分融合,直到颜色越来越醇正,接近黑糖色。

而后将酱汁全部舀出来,用白纱布进行过滤,过滤后的酱要大火烧开煮熟,最后再存放到罐子里。

从开始做到做成,差不多需要一百八十天的时间,而且还都是要挑天最热最炙的时候进行暴晒。

对比醋而言,酱油更显麻烦,时间也长,所以她一次性做了四大坛子,这种坛子一个就能做出来一百斤的量,非常大,她是两坛子生抽,两坛子的老抽,而生抽和老抽的区别就在于加入焦糖色,以及在制作生抽的基础上,又晒了两个月,沉淀过滤后才成为老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