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97章 【1196】八零丑女逆袭23(5000+)(2 / 2)

加入书签

等到开了学,早上五点就要去学校,是没时间做饭的,但是汪婷准备了牛奶和鸡蛋,还哄骗妹妹是订的牛奶,实际上是她每隔一段时间,去牛奶厂拉一大桶,放在空间慢慢喝。

即使是早上五点,也保证吃一个鸡蛋,一碗牛奶,七点放学了,再买个包子一啃,一上午都不会饿。

晌午回到家将冰箱,实际上空间里的剩菜拿出来煮个面条,就是营养又美味的一顿,因为放在空间就隔绝了细菌的再生,比放在冰箱里要安全。

这些面条的卤子都是她下午放学做的,一次做多种,换着味道吃。

因为下午五点放学,七点才上晚自习,这中间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豫南省多为面食,米饭也吃,但不适合她们学生族,太费时间,即使是有电饭煲,也得在半个小时以上,而且现在的电饭煲都贵,要四五百块钱一个,就只是单纯的煮饭键,却要四百多块钱,对于她俩来说,太过奢侈。

原来赵家倒是有一个,不过汪婷没想过要用,想吃米饭还得到周末用笼锅蒸。

虽说地锅焖出来的米饭更好吃,锅底还有锅巴,但和妹妹住在一起,不方便操作,就算是操作了,也不好拿出来,因为说不出来源,所以平时以面食为主。

好在她会多种面食,有了压面条机那就更方便了,热干面,炝锅面,担担面,鸡蛋面,烩面,拉面,只要妹妹想吃,都能做出来,一周不带重样儿的。

到了周末,也不出摊,她会回村里的菜地里摘点菜,顺便给爷爷送只烧鸡或者鸡腿、猪肝什么的解解馋。

9月底爸爸才回来,他们能一起过个国庆节,还能帮父亲摘玉米。

反正一年到头就这么多活。

玉米地里撒肥料、浇水都是爷爷帮忙做的,一整个夏天虽然暴雨没少下,但天也热,基本上起不到作用,所以玉米地还是要隔三差五的浇水。

除草都是人工,爷爷遛弯的顺便就去薅掉了,这活不重,但是得有足够的耐心,弯腰弯的也是烦人。

开学第一周周末回家,她除了薅菜外,还会去玉米地掰点嫩玉米,菜市场有卖嫩玉米的,十块钱十二穗。

她从自家的玉米地掰了二三百穗,不是用来卖的,是用来她和妹妹自己留着吃的。

嫩玉米不能太嫩,太嫩的不好吃,要选不嫩也不老,恰到好处的那种,所以周天上午,她耗时两个小时在玉米地里挑选,顺带还薅了好多的马齿苋,这种野菜最喜欢长在玉米地了,而且还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长,不需要挪地方,就能薅几十斤,要是耐着性子,一个小时百斤以上都是轻松的。

虽说这边老一辈的人有说入伏之后不能食用马齿苋的说法,具体因为什么,没人能说得清。

但在她这儿却是不可取的,因为马齿苋本身就是一种药材,也许春天时候它的效力最高,但却没有不能食用的说法。

晌午她在家煮了两根玉米,啃了个洋柿子,算是解决了午饭。

吃完饭,将家里收拾一通,才骑上自己的三轮车带上菜回城,婶婶看到,就说是给二姨、二伯父送的。

未免落人口舌,她还真的去给他们送了点菜,最后才拐道回了她和妹妹的家。

9月11日是中秋节,可惜是个周五,为了能让亲朋好友吃上他们送的礼,她从老家回来之后,就在空间倒腾着用泥巴糊了个烤炉,这些泥巴是在河滩装的,黏土,利用古法做了个老式的烤炉。

之后每天下午两个小时的时间抽空去买材料,模具,黄油、猪板油、花生油、白糖、冰糖等,历时一个星期,才做出了上百个手工月饼。

五仁、豆沙、鸭蛋黄、枣泥四种口味儿,甚至还有几个超级大的月饼,一个月饼同时囊括了四种口味儿,光是看着就喷香咽口水,为了做月饼,她可是花了不少的材料费。

月饼做好之后,利用周末给二伯二娘、二姨二姨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送去了一些,叔伯他们一家提了两斤,她这月饼和外面买来的不一样,全都是真材实料,没有任何添加剂,不能放,提前交代清楚,免得因为他们的耽误而发霉长毛。

虽然周末的时候中秋节都过去了,但父母不在家,她和妹妹又上学,就算是晚一两天,礼节送到了,没人会挑他们的理。

为了做月饼,她花了一百三十多块钱的材料,这些月饼送完之后,还有六七十块儿,她打算留着和妹妹慢慢吃,就当点心了。

这年代走亲戚就是自己炸的油条、咸食,能花钱买点鸡蛋,点心的,都是条件不错,舍得花钱的。

像那些比较抠门的,去送礼,拿的都是自己做的咸食和麻糖,当然这不是不可以,可关键是,到了人家家里,还留下来吃顿饭,吃饭的时候,生怕自己送的东西亏了,一顿饭就将自己带的东西给造完了,走的时候还得眼睛乱瞄的看亲戚家,人家桌子上的糖果瓜子啥的,那是是出浑身解数的往自己兜里面装,自己装不下,装孩子的兜里。

艾玛,竟然还有这种极品。

这是二娘跟她说的,来的人是爷爷兄弟家的堂兄弟,之前去二伯家看望爷爷的时候办的事儿。

今年中秋爷爷正好在二伯家,很多亲戚到了爷爷那儿发现人不在家之后,都跑到二伯家蹭吃蹭喝。

还有收到的月饼是长了毛的,可把二伯娘恶心坏了。

92年了,大多数人都能吃饱肚子了,可大家都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生活里精打细算没毛病,就怕那种抠门到家的,虽然送了东西,却丢了面子和里子,送的东西抠抠索索,还不如不送。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对自己大方,对别人大方,那叫大方。

对自己大方,对别人节俭,那叫小气。

对自己节俭,对别人大方,那叫慷慨。

对自己节俭,对别人节俭,那叫节俭。

综合来说,节俭不是抠门,专门抠别人,那才叫真的抠门。

也许有些情况下,送礼只是一个态度问题,人家可能不是看中你送的东西,起码你态度端正了,让人家感受到了诚意,日后走动也算有了基础不是?

怕的就是那种想让你办事,还不舍得花钱,甚至还想让求人去替你垫钱的,这算啥?

一个八月十五走动亲戚,父母不在家的情况下,她还记得去将家里她所知道的亲戚走一遍,这就是态度问题。

不管她送的是一斤月饼,还是两斤月饼,起码她送了,总比那些嘴里面说着。

‘哎呀,本来说去看你的,可是因为那几天家里来人了,一直没来得及去,’

这些敷衍应付的话来的强,亲戚亲戚,你不走动,那还是亲戚吗?

去亲戚家的时候,汪婷总是带着妹妹,爸妈没空教,她就亲自教,一些人情世故,从现在认知也不迟。

“记住,你再厌烦一个亲戚,也不能表现出来,因为这是亲戚,不是仇人,你和她相处的时间不是永久的,是可规避的,不喜欢咱们可以避着点,但绝对不能用脸色表现出来自己的不耐烦,那无疑将人得罪透了。”

“就算你将来不需要他帮你办事儿,那也不能把人给得罪,因为他张着嘴,会到处说你有多不好,这种流言蜚语,有主见的人听了可能会半信半疑,没主见的人听了,可能就信了,对你的人格无疑是不利的。”

“那些说断亲就断亲,一点不来往的,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断亲断关系,家族关系是盘根错节的,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你如果把人得罪了,就代表你的父母没有把你教好,说不定背后还会造谣父母的不是,这是一环套一环的,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任性的亲戚关系,真到了事儿上,找事儿帮忙去?”

“咱们农村讲究的是氛围,你看红白喜事前来帮忙的,是不是家族的人?是不是村子里的乡里乡亲?但凡有一点你想不到,可能就把人给得罪了,所以平时待人一定要礼貌,多笑,哪怕是虚伪的笑呢,也总比横挑眉毛竖挑眼的强,是不是?”

“能用钱打发的都不是事,不要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因小失大的事儿,只能说你格局太小,眼界太窄!”

……

讲起道理一套一套的,可有些时候,真的应验到自己的身上,能这么果断的处置,就真的彰显格局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