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90(2 / 2)

加入书签

受皇帝重视了那么多年,却半点都不骄不躁。

老好人一个。

柳家抢了他的女婿,他也只是呵呵两声。

在来之前皇帝和尚书都特别交待他们,听余隐的没错。

于是,便笑道:“余大人不必担心,咱们虽说是工部的,但是朝廷制造大船这等事情,咱们都是新手,一切听刘二爷的。”

余隐:“……”

这么好说话,不该呀!

安排好了岳大人一行人,余隐感觉自己在造船这事上,真的不用太操心了。

相对于他们几个,他完全跨行的。

于是,便跑去街上巡视了。

滨海这地方,现在大夫少,饶是告示贴出了许多天,能回来的有本事的人并不多,如今依旧以土著为主。

余隐索性找了两个懂点医术的,再找几个乐意学的,安排在近衙门不远的一个铺子里,就这么把药铺先给开了起来……

这样子,大家有什么头疼脑热,也能过来抓点药。

就目前来说,滨海政府没钱,百姓手里更没钱。

所以,瞧病拿药这等事,都是免费的。

药材还是朝廷下令,让就近的几个州郡给他们捐的,总之,现在他们特别困,什么事都等着人接济。

但是等到明年,余隐有信心一定会好起来。

在两年内,一定要让滨海红火起来。

余隐在药铺里瞧了一会,看了下需要补充的药材,都是些治疗风伤或者跌打损伤、活血化瘀的常用药,便放下心来。

让人将单子抄给他,一会让卫国公安排一队人马去采购。

余隐又跟铺里的几个伙计,还有掌柜聊了一会,教待大家,晚上一定得留两个守夜的,轮留守着。

药铺里一共六个人,全是从本地土著,掌柜是当时疟疾时,帮余隐一起熬药的中年人,剩下的几个,有两个是从外地赶回来的,剩下的三个人,也在当时的千余名百姓当中。

而且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乡里乡亲。

余隐道:“晚上,听到巡逻的过来,值夜的那个人出去,与他们说一下即可。”

一晚上他们安排了两班人,但是会每隔一个时辰过来一次。

衙门的旁边除了药铺之外,还开了一家书肆,除了笔墨纸砚以外,还会卖一些书籍,据说这里原先就是一家书肆。

由于纸张之类的东西易燃,老板便挖了一个地窑,用油纸什么的将书包起来,才会在这次的火灾中,保存下来不少。

饶是生意不好,老板还是将铺子给开了起来。

现在的情形是一天难得有一个客人上门。

不过却有几个少年坐在窗前的位置,拿着笔在抄书。

余隐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明年打算参加明年院试的童生,可惜倭寇来了之后,耽搁了几个月了。

现在趁着这段时间,在书肆里好好背书。

仇老板也不收费,还免费给他们提供点心和茶水。

余隐心头一动道:“仇先生,有没有兴趣办个学堂,孩子们现在可能交不起束修,不过到时候,我会衙门那里给你补齐,仇先生觉得怎么样?”

仇老板微微一愣,随后道:“大人太看得起小人了,小人只不过是一童生,连秀才功名都没有,如何教得了学生。”

余隐笑道:“老夫瞧着先生的字极不错,画功也好,教孩子们完全没问题。”

他是刚才从祠堂那边过来发现的,滨海这地方人杰地灵,有点闲钱的人家都会让孩子们读书习字,即使考不□□名,也好寻旁的谋生手段。

是以,刚才他瞧见几个小孩子,在祠堂里一道背《三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