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1章 跟从(1 / 2)

加入书签

小麦的回信还没来得及发出去,就收到了尹二的信。

信里的内容,让小麦大吃一惊。

谁能想到尹二也会受顾老爷子牵连?他竟然被踢出文官系统,调到大同城外的卫所当指挥佥事。

指挥佥事是正四品武官,尹二原来的官职是都督府经历,从七品的小芝麻官,为何一下子就能官升七级?

其实,一般的武进士直接授五品千户的官职,前三名更是直接给予副四品或者四品武职,所以,尹二成了四品武官,也很正常。

明朝文贵武贱,四品的武官,还不如从七品的文官受人尊重,所以,尹二其实是被明升暗降了。

而且,边军都是招募的,属于野战军序列,由户部承担全部费用,而卫所,则是地方驻军,除了部分军械国家分配,其余的吃喝拉撒都要自己生产。

尹二很高兴,给小麦描述说,他所在的卫所,虽然土地贫瘠,天气也寒冷,连冬小麦都不能种,但是面积很大,有很多地,甚至还有荒山可以放羊呢。

他把所在卫所描述地相当好,就是想接小麦过去。

那边虽然荒凉,还有战乱,但他这几年也有些积蓄,又有大片的土地可供耕耘,他保证能给小麦提供好的生活。

因为信里说了好些思念的话,小麦也不好拿出来给老银看,她将尹二的意思告诉他们。

听到有地种,林引旺立刻就动心了,作为农民,对土地有一种本能的喜爱。

老银也很高兴,背着人又感到很心酸,这儿子养大了,心里就没有自己了,自己巴巴写信过去,他回信却给了媳妇。

不过,几天后,尹二又来信了,原来,他同时发出的信,在邮寄途中,却被分开了,给老爹的,莫名其妙晚了几天。

尹二也极力邀请老爹去他那里,还让爹爹多多带人过去:“这里有大片的土地,草长得比人都高,就是没人种,你们来了,肯定会很高兴的。

老银的心立刻就舒服了,儿子,还是孝顺的。

这次匪乱,老银家的损失并不大。

他的银子多数都存在林引旺手里,只有很少部分在家,三分之一被王杏儿偷了,三分之一在心心手里,还有三分之一,给了尹三。

尹三的银子都埋在菜窖里,匪乱那天,他刚好去给老丈人拜寿,他老丈人家也是大户,修了很坚固的高墙,土匪们面对那样的乌龟壳,束手无策,就这样躲过了灾难,银子也保住了。

尹三去年结的婚,媳妇姓杨,杨氏手很巧,一进门,就跟着尹三学手艺,小麦给心心做了几件头饰,她一看就学会了,还变了好几种花样,式样好,价格也不高,卖的很是不错。

夫妻俩在街上经营那个小店,一年收益自己存着,逢年过节,杨氏就给秦氏做个头饰,给心心做些衣服什么的。

杨氏特别会说话,每次都能把秦氏哄得眉开眼笑,秦氏看到杨氏,就目光亲切,当然不会逼着她去地里干活。

秦氏不想走,故土难离,还有,人离乡贱。

可是,地被没收了,不走就要当佃户,秦氏不是没见过佃户过得什么日子。

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别人的施舍上,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她想想就怕。

尤其是心心,现在已经开始发育,小模样越发出挑,一般不出门,出门就得戴帷帽,若是成了佃户,这孩子的命运,可就该应了红颜薄命的谶语了。

好容易秦氏想通了,尹三又不想走:“就是佃户,也要戴个戒指戴个簪子吧?

秦氏叹口气:“你看看那些要饭的,头发都是用柴棍绾的,连个木簪子都不用,不讲究的,脸不洗头都不梳。

你以为东家会给佃户留那么多粮食?再说,你二嫂走了,这里就不会再有优良的种子,再回到一亩地一百来斤的日子,人人都要挨饿呢,何况是佃户,估计比流民强不了多少。”

尹三想起小时候,每年春天,都有人出去要饭的情景,心里沉甸甸的。

“可是,二哥给爹爹的信里,说他们那里很荒凉,我估计去了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要不,我去投奔大哥去。”

“你大哥摔断了腿,才刚刚能走路,你去伺候他吗?”

“不是有书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