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4章 官场大换血 闹剧气晕太子爷(1 / 2)

加入书签

群臣有意清寰宇,太子玩弄君王道。

这本该是出身皇家赵维桓的锅,但在曹蒙昆的眼里,这一切、都是肖章谋划所致。

而另外一件事,才是让曹蒙昆坚定了他的猜测。

另外一件事,那是什么事儿呢?

在军权的更换上,赵维桓开始大玩君王之道。

在政吏的任用上,太子爷也是毫不客气、继续玩起了权谋。

对待政吏任用,赵维桓是如何玩弄权谋,又为何要玩弄权谋的呢?

玩弄权谋的起因,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现状所迫。

大梁皇庭是重文抑武,可民间却是重武轻文的风气。

这种现状之下,民间与朝廷之间早有裂痕。

而在裂痕最深处,根源还是有着太多的不公、不平,还是世家、豪门与士族对寻常百姓家的盘剥与压榨。

那些高门大族、士族世家通过盘剥与压榨,长期把持着朝廷在各地的基层政权。

又通过掌握官权,阻止如肖章一般寒门、像雷佳铭等底层军户的后代向上攀升。

这种盘剥、压榨和压制所形成的阶级对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酵。

其实早在致和年初,便已因京东寒门士子的“万子联书”、冀州武举的集体罢试进入到白热化。

然而老皇帝赵喆只想守好江山,只想着尽力收复失地,做个中庸守成之君。

他并不想因为去解决那些内部问题,过多地分散他的经历和权利。

他并不想去撼动、或是铲除剥削阶级的高门群体,他更怕那些高门士群影响到他的统治。

赵喆不想,可赵维桓很想去做那样的事。

所以在兵权换新的上谕下达后,赵维桓又颁出了“检举厚赏、唯才是举”的“换令谕”。

何为检举厚赏呢?

赵维桓鼓励天下士子,检举、揭发各地出身高门的县令和知州。

无论是贪赃枉法,还是徇私弄权。

不管是违规做事,还是官商勾结、鱼肉百姓。

只要有实证,即可立即将被检举之人先褫夺职权、再交监察院严查。

干掉那些高门出身的基层官吏以后,谁去做知州、谁去当县令呢?

大梁的太学有一万名待分配的士子,那里面有两千多人的寒门出身。

大梁的翰林院里有八千翰林,寒门士子在其中占了三分之一。

高门贵胄倒下去,寒门士子顶上去。

赵维桓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可是他这一做,笑话又闹了出来。

一群读书人,能闹什么笑话呢?

最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一个大笑话,是一个翰林编修、叫做温觉仪的家伙闹出来的。

温觉仪出身江右寒门,师承所出亦是县学,而非士族大家掌控的书院或贡院。

出身低微,让温觉仪自年少时便有极重的自卑感。

在赵维桓接报、又得监察院核准,下令拿下环州路顷县令之后,温觉仪被派去做了顷县的县令。

风尘仆仆、千里奔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